查看原文
其他

【NGS接龙】柴映爽:基因测序这十年,商战、信念与跨域探索(上)

2015-12-17 柴映爽 测序中国

在NGS技术发展的这十年间,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一场场的上演。正是凭借行业推动者们坚定的信念与满腔的热情,才成就了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。今天由前Life Technologies中国临床事业部销售总监、现赛默飞全国临床市场战略总监柴映爽来讲述他在NGS发展这十年间的经历和感悟!

技术革新,开创新时代的序章

2005年的一天,我在ABI的月度培训会议上,第一次听到一家名为454 Life Sciences公司的新测序仪。这一测序仪所采用的技术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测序概念,简单地说就是把基因组DNA打断做成单链文库,然后加上接头固定在微小的磁珠上形成油包水混合物,在每个微珠上进行独立平行扩增,短时间内得到DNA片段的大量拷贝,然后用于测序。其速度和通量都远远超过了传统Sanger法测序。

当时听完以后我的感受是:这一技术是现在的Sanger测序法不可比拟的。尽管暂时对我们的业务威胁不大,但是一个新时代的序章要开启了。作为传统测序行业垄断公司ABI的员工,我感觉到了未来的危机。

没有硝烟的战争,战略与战术的对决

紧接着,Illumina公司收购了Solexa公司推出了GA高通量测序仪。作为传统测序的老大,ABI第一次在技术上落后了。很快,我们也在2007年收购了一家公司Agencourt的研发部门,推出了一款名为SOLiD的高通量测序仪。而454 Life Science则被罗氏收购。

那个时候我任职ABI公司华东区经理,每年的业绩都很不错。由于SOLiD刚开始没有硬性销售指标,我更多地还在考虑如何销售我们的定量PCR、试剂和一代测序。那个时候,公司对SOLiD这一产品的市场应用定位和竞争策略还不明晰,技术支持团队刚刚建立,全国也没有卖出去几台。

之后的每一年公司都在变化。我们2008年被Invitrogen杠杆收购,变成了Life Technologies公司。当时SOLiD推出晚了近2年,文献少,客户接受度低。和所有刚推出的产品一样,SOLiD不是很稳定,销售团队对销售它信心不足。此外,华大基因2009年末购买了128台Illumina的Solexa,对市场形成了很大影响,也给我们带来了极端不利的局面。

我开始认真思考该怎样销售SOLiD。其实任何一种新技术都是不完美然而有价值的。第一代Solexa机器也极其不稳定,只是用户比较少故不广为人知。客户对SOLiD技术上的特点还是认可的,文献也在逐渐增加。对于后上市的NGS平台来说,销售的战术和策略很重要。

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:定义FAB,制定客户路线,改变销售体系。我是90年代做医药代表出身的,对医药公司擅长的产品FAB(Feature, Advantage, Benefit)理念非常执着。Feature是技术要点,用来解释优于对手的Advantage,客户最后记住的是该Advantage在工作中带给他的Benefit。当时总部强调的卖点是SOLiD的准确度优于Illumina,但我觉得准确度不是清晰的Benefit ,更适合归为Advantage。像Illumina的GA流程简单利于实验室人员操作,454读长长利于de novo测序的拼接,都是很明显的Benefit。策略不够精准,影响了市场定位和销售。因此我细化了应用场景来定义SOLiD的FAB,比如说准确度高在检测稀有SNP时更有利,那么就寻找以这一类研究为主的客户,告知我们的Benefit是他们可能更容易得到科研结果。这样客户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,对理清团队的销售思路也有好处。另外,当目标难度大的时候,适宜分解成阶段性,这样每一个阶段目标实现时,对士气就会产生极大的鼓舞。考虑到客户对NGS技术支持要求高,因此在选择目标客户时,我制定了一个测序服务商 partner→生物信息学partner →高校科研客户的三阶段市场步骤,计划用2年完成。

2009年之前,我们的SOLiD和传统仪器是分开销售的,全国负责SOLiD销售的只有3个人。我研究了竞争对手以后,力谏公司更改了销售体系,改成两个团队co-own协同作战,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,后来证明非常有效。NGS金额大,购买流程长,如果销售人员数量再少的话,和对手竞争更加不利,市场上人多了,有助于我们与客户的联系层次更加立体,竞争中对手顾此失彼,非常被动,最终我们在华东区全线压倒了Illumina和罗氏。这些经验,对后来的NGS销售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。

在华东区SOLiD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,新公司中ABI和Invitrogen由于销售模式、供应链体系和财务模型的不同,产生了很多文化冲突,对我们也造成了影响。这时SOLiD的指标几乎是上面闭着眼砸下来的,我的华东区被硬生生地调整走了2个省份,却要背全国近一半的SOLiD销售任务。2009年我又同时接手了Invitrogen的华东区试剂业务,要做直销试点。一边要完成指标和思考策略,一边要维护团队和业务稳定,花很多时间在公司内部沟通上,非常疲惫。值得欣慰的是,在2008-2011年最动荡的4年时间里,我的团队(包括中间接手管理的Invitrogen)没有一个人离开,齐心协力,创造了Life Technologies全球最佳SOLiD销售区域的辉煌。我自己也在2011年成为全球销售最高荣誉“President’s Club”唯一的四次获得者。


<在ABI和Life Technologies历年获得的奖牌>

现在再回顾当年SOLiD和对手的竞争历史,我觉得,ABI最大的问题是被收购后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,文化的冲突导致人员不断调整和流失(很多研发人员去了Illumina,帮助了对手的成长),难以执行长远战略,影响了SOLiD的研发和全球规划。其实早年的NGS市场中,ABI和Illumina都在赛跑,今天我超过你,明天你超过我,都有机会最终胜出。SOLiD的每一版本也都有进步, SOLiD4推出的时候,成本比Illumina GAII低很多,一度很有优势。但Illumina立即推出Hiseq再次超出,而这时ABI的研发人员提出更改SOLiD的前端化学,但没有得到采纳,失去了再一次赶上的机会。后来推出的SOLiD5500,为了保证仪器质量,公司转交给日立公司做生产。日立公司一直生产我们的一代测序仪几无差错,质量体系全球领先。但即使这样,SOLiD 5500还是不稳定。

Invitrogen主要通过收购和资本整合来快速增长,并不倾向于进行过多的自身研发,这当然也是一种运营策略。但针对NGS这一前沿技术,决策时还是该把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。而ABI当时很多懂NGS市场人员的意见被排斥了,复杂的公司文化影响了研发和营销的正确决策。LifeTechnologies还去投资了一家三代测序公司无果而终,而它是当年ABI曾经内部评估后否决收购的。在结构和人事频繁调整中,不可避免高层出现一些短视者,来不及真正关心市场一线,甚至出现了实际指标在传递过程中被放大的情况,让销售措手不及。周代星某天从美国给我打了个电话说,那是他在Life Technologies的最后一周,下周回国创业了。我一方面为他祝福,但同时也很郁闷。我们SOLiD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,人才在流失,我有赫克托耳般奋战的感觉。2011年后我销售SOLiD很少,转为在公司内部极力争取资源去支持购买过SOLiD的客户。我热爱推广新的技术,也热爱那些客户,我很荣幸他们视我为超越工作关系之上的朋友,他们的信任和友谊,是我在公司百般纠结时最大的收获,也让我提醒自己的职业信念:传播新的技术,带给客户真正的产品价值

新的NGS平台——Ion Torrent上市

SOLiD后劲不足,Illumina又慢慢拿回了一些市场份额,这个时候,Jonathan Rothenberg和Michael Deem等人发明了Ion Torrent,引起了市场的瞩目。而Invitrogen收购ABI后整合并不成功,LifeTechnologies的股票跌的很厉害,从华尔街到董事会都开始对Greg Lucier产生了疑问,他的CEO地位也受到动摇。在市场压力之下,公司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做出了用3.75亿美金加一个里程碑付款收购Ion Torrent的决策。这个价格在当时市场上给人的感觉还是蛮贵的,但是对Life Technologies的股票起到了正面的作用。

市场对Ion Torrent的期待值还是很好的,中国的第一个Ion Torrent用户是上海交大的贺林院士,他很早就敏锐关注到了这一平台,在未被Life Technologies收购时他就在联系购买了。第二个客户就是华大基因。此后很多客户都表示了兴趣,而我们极力希望公司总部能针对原有的SOLiD客户有一些促销或换机计划,但IonTorrent被收购以后,因为Life Technologies整体运营不佳,这个部门一直非常独立,而介入SOLiD的事情会影响这个部门的利润。我们的提议没有得到采纳,我猜想或许与收购时的一些财务约定有关。

鉴于Ion Torrent的低价位和市场对NGS的兴趣,我将其定位为帮助科研人员在既有课题中加上NGS数据以提高研究深度的新平台。华东团队再一次展现了老牌劲旅的威力,短短两三个季度就卖出去几十台Ion PGM。在总部,Ion Torrent拿到了Life Technologies最多的投入支持,开始了广泛的宣传,也卖了很多。但这个时候一个潜在的担心也慢慢产生:客户拿它来做什么?似乎不太明确,公司希望客户自己能开发出应用方案和我们一同成长。Ion的市场未来在哪里?公司的眼光转向了临床领域。

2011年下半年,我们的大中华总裁告诉我来年要拆分成科研和临床两个部门,我会升职,让我用一个月考虑负责哪个团队。他本人认为我是临床部门的最佳人选,但尊重我的选择。我考虑一个月后,还是被临床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所吸引,最终接受了临床部门的职位。

请明天关注:柴映爽:基因测序这十年,商战、信念与跨域探索(下)【基因测序走向临床,在跌宕起伏中思考前行】。

注: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(测序中国),谢谢!

【推荐】点击阅读:专访赛默飞两位高管:精准医疗下的肿瘤检测及战略布局


点击下方二维码,关注 测序中国,回复以下【关键词】获取更多内容

回复【精准医疗】:聆听各方专家观点!

回复【十年】: 查看业内专业人士与NGS的十年故事!

回复【周报目录】:查看往期周报信息,掌握每周测序热点消息!



测序中国 seq.cn
基因科技|精准医疗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